内容摘要:根据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构建反问句生成机制,反问句否定语义来自语境条件,即说话人预先设定的限定反问句只能朝说话人所期待的方向理解的各种语境因素,说到底,是来自说话人主观上的否定态度,而不是来自反问语气或预设。我们要强调的是,在听话人理解反问句之前,在说话人说出一个反问句的时候,说话人就已经将否定语义注入其中了,即反问句在产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否定语义。反问句的否定语义来自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上下文和背景知识并不是反问句否定语义的来源,它们只是说话人用来强化否定语义的语境因素。
关键词:语义;反问;否定;语境;教授;认为;疑问;代词;空域;受话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胡德明,男,1963年生,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学和语用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内容提要:中外学者都将反问句的语义概括为“否定+命题”,但对否定语义来源的解释却没有达成共识。根据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构建反问句生成机制,反问句否定语义来自语境条件,即说话人预先设定的限定反问句只能朝说话人所期待的方向理解的各种语境因素,说到底,是来自说话人主观上的否定态度,而不是来自反问语气或预设。
关 键 词:反问句;反问句生成机制;否定语义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2006年度规划项目“反问句的生成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06JA740001)。
一 前人对反问句否定语义来源的解释
中外学者都将反问句的语义概括为“否定+命题”。吕叔湘说:“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诘句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1]290英语中反问句的语义也被解释为“对反面的断言”(assertion of the opposite polarity)。但中外学者对反问句否定语义来源的解释却很薄弱。Chung-hye认为反问句否定的意义可能来自量的准则,即“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他说:“如果说话人相信命题p在语境c中很可能成立,那么c中最大信息量(informativeness)的命题是—p。”而根据适量准则,说话人要采用信息量大的命题(—p)来说出问句,这就意味着在c中,说话人相信p很可能成立[2]201-229。这一解释不能令人信服。因为—p具有最大的信息量是以相信—p是真实的为前提的。p与—p正反对立,既然说话人认为具有最大信息量的—p是真实的,那么他还会相信“p很可能成立”吗?有人认为反问句中“哪”“什么”等疑问代词起到了否定词的作用[3]394,484-485,但对疑问代词如何起作用的缺乏深入分析,也不能解释没有疑问代词的反问句否定义的来源。许皓光认为反问句中反问语气相当于一个否定词,构成反问语气的主要因素有:语境、副词、重音、语序和词语意义的虚化等[4]66-68,但这些因素如何起作用,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也未见详细说明。有人认为反问句否定义来源于语境[5]86-91,李宇明、邵敬敏在谈到识别反问句要依赖语境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6]91-99,[7]167。郭继懋认为反问句的字面意义是对反问句预设的反映[8]111-121。徐盛桓认为特指反问句的否定语义来自发话人早知疑问词所构成的疑问项的信息域是个空域,对于是非反问句来说,发问人的设疑刚好同他心目中所认为的实情相反[9]9。那么,反问句的否定语义到底来自哪里?
我们认为要想弄清楚反问句否定语义的来源,必须弄清反问句是怎么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