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差点儿”和“差不多”中所含的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比较了这两个副词在语义结构诸层面(断言、推论、预设、情态)上的同异,得出结论:(i)“差不多VP”和“差点儿VP”的预设意义相同,都是“接近VP”。这样看来,“差不多”中的隐性否定意义(“不一定”),首先也是其语义结构中推演层面上的否定,并且这种否定带有元语言(meta-linguistic)和主观化(subjectivization)的特性,是说话人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在数量上的确切性的否定性评价,或者传达一种委婉语气。但是,因为“差不多”的断言意义是其预设和推演的合取,所以这种原先是推演层面上的否定也上升到了断言层面,成为对“接近”这种肯定意义的认识性(epistemic)语气限制。
关键词:推演;语义;否定;副词;断言;汉语;头发;语法;接近;情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袁毓林,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差点儿”和“差不多”中所含的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比较了这两个副词在语义结构诸层面(断言、推论、预设、情态)上的同异,得出结论:(i)“差不多VP”和“差点儿VP”的预设意义相同,都是“接近VP”;(ii)“差点儿VP”的推演意义是“没有VP”,断言意义是其预设和推演的合取;整个格式的语义区间由预设标定下限,由推演标定上限;(iii)“差不多VP ”的推演意义是“不一定正好是VP”(包括:“没有达到VP”、“超过了VP”、“正好是VP”),断言意义也是其预设和推演的合取;(iv)“差点儿VP”表示道义情态(庆幸/遗憾),“差不多VP”表示认识情态(不确信/委婉)。
关 键 词:隐性否定;语义层次;预设;推演;断言;情态(道义;认识)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本课题的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面向语义搜索的汉语词汇本体知识研究”(批准号:10JJD74000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文本推理的汉语语义计算模型研究”(项目号:90920011)的资助。
一、副词内含的隐性否定及其语法效应
在现代汉语中,否定这一语义范畴往往跟其他情态范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纠缠。比如,否定副词“不”在表示否定的时候,多少跟主观意志(volition)相关;例如,“我不去”的意思是“我不打算/愿意/准备去”。而否定副词“没有”只用于否定已经发生的动作、状态,①更像是一种客观的叙述,②但跟时体(tenseor aspect)发生了关系。跟否定副词包含否定以外的时体或情态意义相反,有的情态、语气副词的意义中却包含着否定意义。这可以从有关词语的词典释义中约略看出。例如:③
差点儿: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实现而没有实现,或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摔倒|~没考上大学;
差不多:相差很少;接近;几乎:学期~要结束了|等了~两个小时|头发~全白了;
几乎:①表示十分接近:今天到会的人~有五千人|这个结论,~没有人相信;
②差点儿:要不是你提醒,我~忘了这事儿|他两腿一软,~摔倒在地;
险些:差点儿(发生不如意的事情):马往旁边一闪,~把我摔下来|~被人暗算。
粗略地说,“差点儿、差不多、几乎、险些”等的意义可以概括为:“某种事情接近于发生,但是最终没有发生”。不管这些词语的构成成分中有没有否定语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某种否定性意义。当它们进入句子(修饰谓词性成分VP)时,往往可以像“不、没有”等显性的否定副词一样,直接改变或逆转(reverse)句子的真值条件意义。例如:
(1)a.李萍上了北大~b.李萍差点儿上了北大~c.李萍没有上北大
a.同事们全来了~b.同事们差不多全来了~c.同事们没有全来
a.电影票买到了~b.电影票几乎买到了~c.电影票没有买到
a.小渔船翻了底~b.小渔船险些翻了底~c.小渔船没有翻底
在上面的例子中,b句的意思近似于c句;因此,如果a句是真的,那么b句就是假的,反之亦然。
正是这些副词中所包含的隐性否定(implicit negation)意义,使得由它们修饰谓词性成分所造成的格式,跟某些显性的否定格式有同义互释(paraphrase)关系。例如:
(2)a.差点儿成功≈接近成功,但是没有成功
b.差不多完工≈接近完工,但是没有完工
那么,这种隐性否定意义在这些词语及相关句子的语义结构中,分别处于什么样的语义层次呢?具体地说,它们到底处于断言(assertion)层面,还是推演(entailment)层面,还是预设(presupposition)层面呢?这是本文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并且,本文正是希望从这种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和语法效应入手,来分析隐性否定副词“差点儿”和“差不多”在语义上的同异,④更清晰地解释这两个副词在用法上的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