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一语言符号的结构。
关键词:语言;语法;语义;区分;变化;汉语;短语;动词;语音;感知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吴安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语言的表达由概念、语音和编码三个系统结合发挥作用。事物的特征是概念的表征,语言符号是寻找相关意义的线索,是概念和指称结合的集合。语言的编码方式由形态、词法、短语和句法规则集构成。概念的存在不依赖于语音和编码,系统的共时态由历时态决定,语言的传播是语音集、语词集和编码规则集相对独立的传播。
一 语言符号的结构
1.语言的符号
(1)语言符号系统的特点
我们观察到系统的维持在于内部要素之间的张力和约束力使其处于动态的平衡中。维持自然系统的内部的张力和约束力是物理的,维持人工系统的是人为的信息操作。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人工的操作系统,由社会信息交流活动决定。语音之间的区分是张力,一定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约束力。在语言的演变中某一辅音元素的增加或删除往往会引起相关行或列中其他辅音元素的增加或删除,某一元音的变化可能引起元音系列的变化。
语言的符号系统通常是非完全的平衡系统,如辅音系统带有过去演变或最近演变留下的不完整序列和孤立的元素,把历史上某一时期的语音系统设想为十分整齐的结构可能是不合理的。
语言如同记数的符号系统,编码如同不同进位的计数方式,言语或话语(discourse,utterance)是语言符号构成的提示意义的排列。符号系统中的符号可自由运用,或组合使用,其他如手语符号、建筑符号、服饰符号和游戏符号等都一样,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意义。
语言的符号系统包含着语素、词、短语和常用的句子,它们是使用者熟悉的,可以自由运用的符号。语词是经过词汇化和短语化才成为群体共同的符号,为了实现一个意义一个提示的方式而存在,词汇化和短语化使符号的提示的意义产生变化。如“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比喻外表不能说明内在,或指外表不能完全显示内在。这样的复合句成为自由运用的符号后,寓意与语境有关。
概念集的存在决定语言符号相互的区分,语音集的存在决定语言符号的形式。系统的共时结构是由历时态决定的,结构的共时特征则在稍晚或较晚才能表现出来。
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叶姆斯列夫(1899—1965)发展了索绪尔有关语言的符号学思想,他认为:“概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属于语言的结构。这些概念以某种方式直接和成分表征的外部形状(如,声音或字母)联系起来。”① 这一区分对于从索绪尔的符号学走向现代语言符号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叶姆斯列夫强调语言的系统性在于语音的系统性。他指出,“成分组合系统一建立就是封闭的,但符号系统却是可再生的;成分构成封闭的集合,但符号集合却是开放的”。关于语音的变化,他指出:“转换永不改变语言成分的数量,转换和符号构成的规则保持一致,而符号构成规则控制成分运用的语言结构规则,语言结构规则控制转换成分的运用。”②
心理的语言(或称为内在的语言)与外在的语言必须予以区分。每一个人通常还掌握着其他的表达系统,心理语言变成表达语言,是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转换,是不完全对应的投射。内在语言的直接表达不一定是前后连贯的,与正式文本不一样。客观的语言符号是同一群体公认的规约(conventional)形式,言语必须以此为基本标准,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交流。语言和言语的构成同样都需要研究。功能派言语的研究,不能代替语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