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1981年11月2日,我俩手持浙江美院(1993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著名国画家吴山明兄手写的便笺,去采访时任浙江省科普协会顾问的“萧红知己”徐微老师。
关键词:萧红;哈尔滨;离婚;老师;小说
作者简介:
萧红知友忆萧红 ——萧军小说《涓涓》原型徐微披露两萧离婚之隐情
萧军与萧红摄于哈尔滨(1934年)
■李丹 应守岩
1981年11月2日,我俩手持浙江美院(1993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著名国画家吴山明兄手写的便笺,去采访时任浙江省科普协会顾问的“萧红知己”徐微老师。
徐微出生于1915年。1927至1930年期间她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简称“哈尔滨女中”)读书时,与萧红同一个班级(萧红读书时的名字叫张乃莹,也写作张迺莹,“乃、迺”是同一个字的两种写法),并成为亲密无间的知己,因此她对萧红的青年时代的往事知之甚深。徐微老师跟萧军也很熟悉。萧军的小说《涓涓》就是以徐微为原型来写的。萧军在《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书中也说了此事。由于有吴山明兄的亲笔信函,故她跟我俩谈得非常融洽,向我们详细忆述了她所了解的萧红往事。我俩至今仍保存着当年采访徐微老师时的笔录。在采访结束时,徐微老师还给正在杭州参加“浙江省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的李丹题了几句话以为纪念:“忽然我冒出一点杞忧:是不是会要流于忘却了,所以才来——纪念。会外小卒 徐微1981.11.2”。
根据这次采访,我俩写过一篇文章《萧红知友忆萧红》,经徐微老师审定后,刊在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的《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年第五辑上——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徐微同志虽是一位年过花甲的六十七岁老人,但身体硬朗,才思敏捷,胸襟开阔,十分健谈。当我们说明来意,请她谈一谈她与萧红的交往和有关萧红的情况时,她热情地应允了。
谈话就从萧军写的小说《涓涓》谈起。
徐微同志说——
“不错,萧军写的小说《涓涓》是反映我在哈尔滨女中读书时的学习和生活的,书中的涓涓就是以我为原型的吧,我当时的名字叫徐淑娟,涓涓的取名是拼凑‘淑娟’的左右偏旁而成的。《涓涓》中的莹妮就是萧红,萧红的本名是张乃莹,《涓涓》中的小娴就是我的另一个好同学沈玉贤。当时我同萧军并不认识,萧军是从萧红那儿得到素材的。《涓涓》 我一直没有读到过,直到今年(1981)萧耘同志(萧军的女儿,而不是萧红的女儿,却是一位萧红研究者)把《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二辑)》邮寄给我,在这上面重刊了《涓涓》,我才读到了以我为原型的《涓涓》。萧耘同志还向我解释说,因为是小说,不是传记,说我不会不高兴的。我看了小说后,觉得写得很好。萧军虚构了涓涓家庭的反动以衬托涓涓的叛逆性,突出涓涓的反抗精神。当年在我们的观念中,我们并不认为哪一个家庭不好就会被人看不起,而是认为家庭出身越坏越能衬托出这个人的叛逆性格,这与‘文化大革命’时对一个人家庭出身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涓涓》里面写了好几个哈女中的同学,都很传神,萧军同志那时侯恐怕还不到三十岁吧。”
“那末,你为什么不写一点关于萧红的回忆录呢?”我们问。
她拿起案头的一封催稿信给我们看,笑着说:“你们看,又来催稿了,可我还未动笔呢!”停了停,又说:“至于写回忆录,老实说,我是很怕写的。”
“为什么?”
“第一,我想我还没有走到人生的尽头,好像还没有到写回忆录的时候吧;第二,写回忆录有借死者的华彩来装饰自己,给自己戴上光圈之嫌;第三,从自己的感情上来说,有些知己往事,感受很深,不去写它,它却时时浮现在眼前,光景常新;一动笔了,形象就好像要逃掉一些,而且,笔下的形象总不如自己脑中的形象清晰,那音容笑貌,一举一动总历历如在目前。因此,我怕写回忆录。”
“那么,请您随便谈谈关于萧红的事吧!”
“我和萧红是1927—1930年间在哈尔滨读书时的同班同学。我原是江苏常熟人,因我的父亲在哈尔滨工作,因此,我们全家都到了北方。1927年秋,我进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读初中一年级,编在第四班。”
“请允许打断一下您的回忆。我们读了一些关于萧红的生平资料与回忆录,其中对您刚才所说的这一座学校的全称不很一致,总的来说是大同小异。比如您刚才说 ‘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有的资料上只有一个‘区’字,有的资料上没有‘校’字,您能再回忆一下吗?”
徐微同志沉思一下,用右手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架,微笑着一字一板地对我俩说:“‘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一点也不错。有两个‘区’字,有一个‘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