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刘毓庆、徐志啸两位先生关于“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的对话,是难得一见的真正的学术争鸣,读来很有兴味,颇受启发。徐志啸先生说:“中国古代神话是很丰富的,神话是西方文学的源头,而中国文学的源头可能不仅仅是神话,还有口头文学。刘毓庆先生就是从这个意义,即深渊的意义上,指出六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的。刘勰在《时序》篇里把文学的源头追溯到《帝王世纪》和《列子》分别记载的唐尧时的《击壤歌》《康衢谣》,显然这些文献都是逸出“六经”之外的,而正是徐志啸先生所谓的口头文学和神话。文学起源于神话,这是一个西方式的命题,与进化论相结合,百余年前传到中国并被运用于中国文学史的阐释。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文学”,是依据现代的文学观念回溯传统,把传统里符合现代所谓“中国文学”内涵外延的成分挑剔出来?
关键词:中国文学;神话;刘勰;先生;刘毓庆;文学史;经典;水渊;徐志;六经
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的渊与源
刘毓庆、徐志啸两位先生关于“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的对话,是难得一见的真正的学术争鸣,读来很有兴味,颇受启发。
就这个问题本身来说,答案可能并非是泾渭分明、截然对立的,关键是对“源”这个比喻词的理解,两位先生在无意之中存在了分歧。源的初文为 ,意为泉水从山崖渗出。“源”字引申为开头、起始。徐志啸先生说:“中国古代神话是很丰富的,神话是西方文学的源头,而中国文学的源头可能不仅仅是神话,还有口头文学。”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追溯中国文学的源头的。与“源”相关的一个字是“渊”,通常联合组词“渊源”。刘毓庆先生在争论时说:“就像河流,我们说它是源头的时候,它一定有一个‘水渊’,六经就是中国文学的水渊。”渊的本字为 ,像深潭有水之形。刘毓庆先生就是从这个意义,即深渊的意义上,指出六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的。
其实两位先生的观点,各有其合理之处。在中国文学批评上,特别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就兼容了二家的看法。刘勰专立《宗经》篇,提出各种文体都发端于经典,经典为后世文章确立了原则(“文能宗经,体有六义”)。经典对后世文章的沾溉与影响,“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特别是刘勰在《宗经》篇末说:“渊哉铄乎,群言之祖。”这正是刘毓庆先生所谓“六经就是中国文学的水渊”的直接依据。但是刘勰所谓的“宗经”不是说后世的文学滥觞于经典。
刘勰在《原道》篇里说:“人文之元,肇自太极。……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又说:“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所谓的“声采靡追”,就近乎徐志啸先生所谓的神话之前人类尚未开化的阶段。刘勰在《明诗》篇里追溯最早的诗歌是《吕氏春秋》记载的“葛天乐辞”,《通变》篇追溯最早的“咏歌”是《吴越春秋》记载的黄帝时《弹歌》。刘勰在《时序》篇里把文学的源头追溯到《帝王世纪》和《列子》分别记载的唐尧时的《击壤歌》《康衢谣》,显然这些文献都是逸出“六经”之外的,而正是徐志啸先生所谓的口头文学和神话。因此我说刘、徐二先生的观点在古代文学批评史文献中都可以找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