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报刊和网络称他为“文学理论泰斗”“文坛教父”,在我心目中他更像一个劳动者,几十年如一日在文学理论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从不懈怠,从不停滞,勇敢前行,把全部生命都投入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为我国文学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费尽心力。”新时期以来,童庆炳和国内文学理论界的研究,就是围绕文学是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文学,围绕如何运用多种方法更深刻地阐明各种文学新现象来进行的。新时期伊始,童庆炳痛切地感到文学理论僵硬的政治化和大而化之的哲学化,严重阻碍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于是他同文学理论界的同行一起,突破“反映论”的单一视角,寻找文学的自身特征,开始建构自己的“审美诗学”。
关键词:研究;童庆炳;文体;文学艺术;文化;文学审美特征;心理;文学理论界;丛书;园地
作者简介:
我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教育家童庆炳教授离开我们了,作为相识相知六十年的老朋友,我无比悲痛。在追悼他的日子里,人们自然想到他在文学理论领域的杰出贡献。报刊和网络称他为“文学理论泰斗”“文坛教父”,在我心目中他更像一个劳动者,几十年如一日在文学理论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从不懈怠,从不停滞,勇敢前行,把全部生命都投入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为我国文学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费尽心力,为我国文学理论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俄罗斯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曾经指出:“文学是一种极其复杂和多面的现象,而文艺学又过于年轻,所以还很难说,文艺学有什么类似‘灵丹妙药’的方法。因此,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就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是完全必要的,只要这些方法是严肃认真的,并且能揭示出新研究的文学现象的某种新东西,有助于对它的更深刻的理解。”新时期以来,童庆炳和国内文学理论界的研究,就是围绕文学是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文学,围绕如何运用多种方法更深刻地阐明各种文学新现象来进行的。从审美诗学、心理诗学、文体诗学、比较诗学到文化诗学,几十年来,一路走来,童庆炳始终站在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潮头,成为文学理论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新时期伊始,童庆炳痛切地感到文学理论僵硬的政治化和大而化之的哲学化,严重阻碍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于是他同文学理论界的同行一起,突破“反映论”的单一视角,寻找文学的自身特征,开始建构自己的“审美诗学”。在一系列探讨文学特征的论文中,他向传统的“文学形象特征论”提出挑战,提出“文学审美特征论”,认为文学的特征不仅在于独特的审美形式,还在于有独特的审美内容(整体的、审美的、个性化的生活)、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以逻辑思维为辅)和独特的审美功能(以情动人的艺术感染力)。“文学审美特征”摆脱文学理论依附政治、简单套用哲学理论的模式,推动了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受到学界的肯定和支持。他还把“文学审美特征论”融入他主编的各种文学理论教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