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这就不仅需要“做学问”的学者在思想上、论证上“跟自己过不去”,而且应当在叙述上“跟自己过不去”,让读者阅读到深刻、厚重、优雅的学术论著。
关键词:做学问;学术论著;大山;抽象;思维
作者简介:
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一部好的学术著作,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又要有厚重的论证,还要有优雅的叙述。深刻、厚重和优雅,是读者对学术论著的“要求”,也是作者对学术论著的“追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和实现这个“追求”,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就不仅要有坚实的文献积累、艰苦的思想积累和切实的生活积累,而且要有“跟自己过不去”的劲头:一是“在思想上跟自己过不去”,提出振聋发聩的创见;二是“在论证上跟自己过不去”,作出令人信服的阐述;三是“在叙述上跟自己过不去”,写出凝重而又空灵的论著。
深刻:在思想上“跟自己过不去”
“学问”是人类文明史在观念中的积淀和升华,做学问的根基是钻研古往今来的已有学问。然而,真正做出超越前人的学问,却不仅需要“读出人家的好处”,而且必须“发现人家的问题”,进而“悟出自家的思想”。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读书的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别人未见之处发现问题,于别人未思之处提出思想。
“读出人家的好处”并不容易。缺乏人家的学识,达不到人家的见识,体会不到人家的困惑,把握不到人家的洞见,也就难以读出人家的“好处”。“发现人家的问题”更不容易。人家苦心钻研出来的道理,怎么能让人轻易地发现“问题”?或许正是有感于此,爱因斯坦才深有体会地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读出人家的“好处”和发现人家的“问题”的过程中,“悟出自家的思想”当然是难上加难。人家之所以“有问题”,并不是人家没有绞尽脑汁地“想问题”,并不是人家没有瞻前顾后地“看问题”,而是后人(他人)在自己的“上下求索”中发现了人家的“问题”,从而提出了自家的“思想”。做学问的“不破不立”与“不立不破”是水乳交融的。悟出自家的思想,才能真正“发现人家的问题”;发现人家的问题,才能真正“悟出自家的思想”。读出“好处”,发现“问题”,悟出“思想”,都必须在思想上“跟自己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