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为一种舶来品,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较晚、基础较差,话语权力较弱,在中西学科对话中尚处于边陲地位,这是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外生性约束。政学两界主导的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在社会工作行政性和专业性之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结构性张力,而社工实务界的失语和服务对象的遮蔽,又扭曲了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回声。因而,如何基于理论自觉的高度,从主体意识、实践主体和思想根基出发,提高社会工作的话语权力,倾听社工实务界与服务对象的声音,促进社会工作话语体系的生活化传播,成为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能路径。外部权力,是从话语体系本身之外看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与外界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中西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关系以及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力。
关键词:话语体系;社会工作话语;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权力;学科;服务对象;本土;西方社会工作;政府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重要表征。作为一种舶来品,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较晚、基础较差,话语权力较弱,在中西学科对话中尚处于边陲地位,这是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外生性约束;社会工作与西方历史传统和本土思想资源的断裂,以及与民众生活的区隔,是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内生性约束。政学两界主导的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在社会工作行政性和专业性之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结构性张力,而社工实务界的失语和服务对象的遮蔽,又扭曲了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回声。因而,如何基于理论自觉的高度,从主体意识、实践主体和思想根基出发,提高社会工作的话语权力,倾听社工实务界与服务对象的声音,促进社会工作话语体系的生活化传播,成为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 话语体系 话语构建 本土化 理论自觉
作者简介:杨发祥,上海高校智库·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暨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杰,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研究生。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郑杭生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研究”(项目号:15ASH001)的阶段性成果。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成为政学两界普遍关心的重要议题。自2006年中共中央提出“构建规模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我国社会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321所高等院校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70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专科,其中具有社会工作硕士学位(MSW)授予权的学校有104所,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毕业学生近3万人。通过职业水平考试、高校教育和专业培训,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近50万人。①社会工作日益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不容忽视的学科专业和社会力量。作为一种西方舶来品,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话语体系构建日益迫切。在本土情境与西方话语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纷乱复杂,尚未明晰。因而,开展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研究,对于推动理论自觉、发展本土社会工作、增强国际对话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